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矽酸體與史前人植物性資源環境復原
    
矽酸體與史前人植物性資源環境復原


禾本科植物(Gramineae)蘆葦葉的矽酸體
(Phragmites australis)

文.圖/李作婷

植物矽酸體是被考古學應用在復原史前植物性資源環境的微型植物遺留。在考古的脈絡當中,矽酸體分布的形成,通常被視為和生業活動相關,是人類利用後的植物殘留所釋放出來的。在植物死亡、埋藏之後,殘留下來的矽酸體,形成了遺址空間內,不同的矽酸體遺留模式。這些矽酸體分布模式,是和這個空間的功能,以及進行的活動有關。考古學家會參考民族誌的觀察,推測聚落內空間曾進行的活動與使用機能,以推測空間內植物遺留分布形成的可能原因。更進一步復原出史前人的植物性資源環境的樣貌。在臺灣,這幾年來,我們已經陸續在各地遺址取得矽酸體研究的成果。像臺灣這類亞熱帶島嶼的考古植物遺留的資料仍屬有限,相信植物資料庫會是植物考古學重要的研究資料。

關鍵詞:矽酸體、微型植物遺留、灰像研究、植物性資源環境、矽酸體資料庫

(館訊第318)........................................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