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台灣鐵器時代遺址出土玻璃珠的科學分析
    
台灣鐵器時代遺址出土玻璃珠的科學分析


出土的玻璃珠

文╱何傳坤、崔劍鋒、劉克竑、吳小紅.圖╱汪瑞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近年在台灣各地做了一些田野考古發掘,其中從鐵器時代和歷史時代的遺址中,出土了不少的玻璃珠飾,年代大致在距今1600年至清末。這次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合作,抽驗了18件古代玻璃標本,分別出土自鹿寮遺址、西寮遺址及古笨港遺址崩溪缺地點。本文撰寫的目的是報告兩岸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以下分別說明。

原編號為LL首碼的標本,出自台中縣沙鹿鎮鹿寮遺址,本館於2000年9月至2001年6月之間在此進行考古發掘。所測得的碳十四年代資料在距今1010–420年之間,屬於番仔園文化鹿寮類型,與平埔族拍瀑拉族的關係密切。本次送驗的12件標本,都出土於文化層中。

原編號為HL首碼的標本,出自台南縣麻豆鎮北勢里西寮遺址,屬於蔦松文化,年代約在距今2000–400年之間,與平埔族西拉雅族的關係密切。本次送驗的1粒玻璃珠,為本館於2000年在該地發掘墓葬時,獲得的陪葬品之一。

原編號為BK首碼的標本,出自古笨港遺址崩溪缺地點。古笨港遺址位於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崩溪缺地點位於北港溪畔,原為市鎮的一角,清末時因河川改道,被洪水沖毀,使大量遺物沉積河底。本館於2003年在此試掘,大部分出土遺物的年代屬於清代晚期。

(館訊第247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