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臺灣中部史前文化考古教育
    
臺灣中部史前文化考古教育


考古學與公眾考古教育的推廣

文/屈慧麗.圖/林德牧、趙啟明

遍布於臺灣中部地區的考古遺址是臺中人長時間以來的歷史舞臺,古人類使用的陶器、石器以及居住地、埋葬地等,日後都深埋在曾經生活過的土地上,因緣際會才被考古學家挖掘出來。不同時代的人,由遠古至近代,在土地中由下而上的、逐漸的堆累了生活的證據。因此我們所居住的土地,也是自遠古以來人類生息的土地,亦即現代人是生活在遺址上。

遺址的維護與再利用在異質性社會中引出的震盪與整合是多方面的,近年來考古的新角色是作為自然與文化、生態保育與都市發展之間的中介性連結。本文以中部地區考古遺址的保存及活化展示教育為例,吸引社會大眾思考地下埋藏的古物與個人及城市發展關係及不同文化之間所扮演的角色。事實上各地考古遺址、遺物與教育、觀光、政治、出版、研究、展示等息息相關,因此形成相關知識的建構與推廣,開展適宜社群的學習機制,必能提高社會教育水準與社群永續發展。

一個社會成功的永續經營必須包括大眾的參與、教育環境的改造以及生活品質的提昇。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遊憩與觀光時間增加,成為當今經濟體系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事業之一。世界各國將考古資產發展成為教育與觀光資源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現地保留的考古遺址更是以真實的方式呈現過去,將某段時間凍結在規劃的遊憩空間吸引遊客駐足,進一步發揮終身學習與寓教於樂的功能。

關鍵詞:史前遺址、考古教育、永續經營、寓教於樂

(館訊第289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