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2011年南勢坑遺址發掘簡報
    
2011年南勢坑遺址發掘簡報


二灰坑連結成啞鈴形與陶片出土

文.圖/劉克竑

南勢坑遺址位於臺中市沙鹿區南勢里自由路一帶,當地的土名為三角仔。遺址地處大肚臺地西側緩坡,在北勢溪與南勢溪之間,地表滿布紅土。2003年與2005年,本館曾在此進行兩次考古發掘工作。根據測得的碳十四年代690±40B.P.和650±40B.P.以及出土的「大觀通寶」、「開禧通寶」等銅錢年代判斷,估計南勢坑遺址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年到400年之間,文化內容可以明確判斷屬於番仔園文化鹿寮類型,是平埔族祖先的遺跡,與拍瀑拉族的沙轆社及水裡社密切相關。

2011年,陳朝舜建築師事務所委託本館進行「臺中市沙鹿區南勢坑遺址調查試掘」計畫。田野發掘自5月16日進場,至8月2日結束,團員除了本館人員與實習生外,也包括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的師生。發掘前先用挖土機挖了許多東西向寬約1公尺的探測溝,發現只要有史前文化遺跡的區域,土色就呈深灰褐色,土中夾雜著陶器破片或貝殼,考古學者稱之為灰坑。如果沒有史前文化遺跡,土色就呈原來的磚紅色,且幾乎所有的文化遺跡都集中出現在基地的西北角一帶。

發掘結果,我們發現了15個大型的灰坑,每一個直徑約2公尺,深度自1公尺至2公尺不等,都出土大量陶器破片,其中許多可以黏合復原,以罐形器最多。還有很多貝殼,以花蛤為主。獸骨以鹿骨、山羌骨為多,其他有豬骨、兔骨、狗獾骨、鳥骨、魚骨等。此外還有鐵刀、琉璃珠、陶紡輪等遺物。推測這些灰坑最初是古人為了燒製陶器而挖掘的坑洞,之後才成為垃圾坑,丟棄食餘與生活廢棄物。我們可以根據這些遺物,研究南勢坑遺址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態環境。

關鍵詞:臺中市史前遺址、南勢坑遺址、拍瀑拉族

(館訊第287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