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文化大革命-中部地區史前居民創新的擴散
    
文化大革命-中部地區史前居民創新的擴散


西大墩遺址出土的三連杯

文/屈慧麗.圖/劉曉嵐

翻閱清初古籍,彷彿看見郁永河對著湍湍難渡的大甲溪著急……,大甲溪和濁水溪之間是南北狹長且平緩的海岸平原,倚靠著南北走向的大肚、八卦臺地。望今思古,誰是中部地區最早的先住民呢?查訪老一輩臺中人,在他們的記憶中主要有南屯番社腳、清水番社等舊地名,其實有比番社更遠古的人群。沒有文字記載這些人群,只留下埋藏地下的遺址和他們使用過的遺物。

要追尋古老的人群必須透過考古研究的方式,挖開一層層埋藏在地底下的遺跡、遺物,才能拼湊出史前住民生活的種種蛛絲馬跡。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中部先住民至少有3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距今4500~3000年前的牛罵頭文化人;其次是距今3000~1300年前的營埔文化人;接著則為1300~450年前的番仔園文化人。

目睹考古遺跡、遺物顯現不同階段的人因時間的差異而造成不同文化內涵時,不禁思索:文化為何改變了?何時是創新又如何擴散?這些相異性到史前時期的較晚階段越來越明顯,中部地區人群似乎有著一連串發展的關連。

關鍵詞: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文化創新、擴散

(館訊第297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