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再見福民國小
    
再見福民國小


921組合屋教室

文/屈慧麗.圖/趙啟明、林德牧

再見福民國小是在2011年2月,雖然今年冬天的氣溫有些低,沿著臺8線兩旁盡是接枝的梨樹和葡萄園,熟悉的感覺又讓人暖和起來。還記得10年前因921地震後災區國小重建,和同事啟明、德牧一起出田野,看地圖找學校的位置約在大甲溪的中游,白毛臺西側低位河階面上,行政區域隸屬臺中新社鄉福興村,水系屬阿寸溪。在與往谷關溫泉中橫的路叉開,右穿過天福大橋和蜿蜒上爬的小徑,沿路山櫻花開,終於找到海拔550公尺的福民國小。

當時迎面看到的是數間漆著彩繪的組合屋簡易教室,近數十年來臺灣的考古學者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投注了大量的心力參與社會服務,其中一些應用性的考古工作包括文化資產保存與環境影響評估。

在內政部1995年出版的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中,即登錄臺中縣大林、福民國小為考古遺址。學校屬政府機關,因此校舍重建時為免破壞史前遺物要先進行調查。2000年劉益昌研究員與溫振華教授在評估重建建議時,提出試掘3個探坑及監測,同年,臺中縣政府文化局即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執行。這次挖掘的探坑和監測時發現的灰坑出土陶片1340片、石器714件,底層有數件似繩紋紅陶但未發現文化層堆積。出土遺物的文化內涵主要為距今約3000~1800年的營埔文化水底寮類型及距今1300~500年間的谷關文化Pinijan類型。

關鍵詞:文化層堆積、灰坑、繩紋紅陶、水底寮類型、谷關文化

(館訊第281期)........................................詳全文


德牧復原的帶耳小型陶罐

彩繪線條紋(左);幾何「非字形」紋(右)。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