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臺中市大慶街遺址的搶救發掘
    
臺中市大慶街遺址的搶救發掘


發掘灰坑

文.圖/劉克竑

大慶街遺址位於臺中市大慶火車站東側,2011年5月「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中部工程處」在此施工時,挖出了一些史前陶片,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委託本館進行施工中監看與搶救發掘。發掘工作從2011年8月16日開始,至10月3日結束,共挖了12個2m×2m的探坑,發現2個大型的史前灰坑F1與F2,以及現象F3。灰坑的土色為深灰褐色,可能原來包含大量的有機物質,但大部分都已經腐化不存。遺物主要為大量的陶容器破片,此外還有陶紡輪、石鎚、石塊、鐵器、獸骨、鹿角等,許多陶片可以拼湊成相當完整的陶容器。根據陶器的特徵判斷,這個灰坑的年代屬於鐵器時代晚期。現象F3可能是水溝、小溪或水池底泥的沉積,而不是古人的遺跡,土中含有一些細砂陶器破片,也有一些近代的陶、瓷片混雜出現。這次搶救發掘,不但搶救了史前遺址,免遭工程破壞,而且讓我們知道大慶街遺址至少有3個文化層。最下層是粗砂陶層,可能屬於牛罵頭文化,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年代大致距今4,500年至3,500年。中層的是細砂陶層,遺物大部分出土在灰坑內,屬於鐵器時代番仔園文化的晚期,年代可能在距今1,000年至400年間。上文化層主要包含青花瓷片與硬釉陶片,屬於清代後期漢人社會的遺物,距今約200年至150年左右。

關鍵詞:臺灣考古、臺中市史前遺址、大慶街遺址、牛罵頭文化、番仔園文化

(館訊第291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