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台灣陸橋史前獵鹿人
    
台灣陸橋史前獵鹿人
圖6.台灣澎湖海溝撈獲斑鹿角帶人工砍痕
圖6.台灣澎湖海溝撈獲斑鹿角帶人工砍痕

文.圖/何傳坤

台灣已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與東山島、泉州所撈獲者在基本特徵及組合上近似,可通稱「澎湖海溝動物群」或是「台灣陸橋動物群」。不過,在澎湖海溝動物化石中除了發現人類肢骨化石外,也發現了帶有人工砍痕的哺乳動物化石。

2001年11月初,筆者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祁國琴教授在觀察東山島尋獲的化石時,發現了帶有人工加工或使用痕跡的標本共15件,其中除2件牛橈骨外,全屬鹿角。鹿角又分為四不像鹿角7件,斑鹿角5件。

台南化石收藏家侯立仁教授收藏了大量的澎湖海溝化石標本,其中有兩件收藏多年帶有明顯「人工砍痕」的四不像鹿類化石標本。這幾件珍貴的標本,也順理成章地燃起研究澎湖動物群與史前採獵人之間的關係。四不像鹿化石的形態特徵,尾部似馬而非馬、蹄部非牛、角部非鹿、頸部非駱駝而稱之為四不像。  

據古生物文獻資料記載,四不像鹿化石生存的時間自早更新世一直延續到全新世。早更新世在華北分布的種類較多,除過去泥河灣動物群中的雙叉四不像鹿外,在汾河下游和渭河流域還發現了兩個新種:晉南四不像鹿和藍田四不像鹿。到中更新世,四不像鹿的分布範圍益形縮小,它在安徽和縣等地的出現說明其分布向南移。在晚更新世,仍以江淮地區分布較廣,華北及東北南部尚可見其蹤跡。到了全新世,因氣候變化,開始在華北分布擴展並向南移,曹克清先生認為其始源地屬中更新世的江淮地區。

(館訊第180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