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台灣史前的陶器工藝
    
台灣史前的陶器工藝


三連杯

文╱劉克竑、何傳坤.圖╱李瑾倫、賴俊傑

陶器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大約在一萬多年前,史前人類開始栽種農作物與飼養家畜,採行定居生活,同時也開始製造陶器,作為盛水的容器,以及烹煮食物的鍋子。直到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離不開陶瓷器皿。

製造陶器的技術,是在五千多年前,由大坌坑文化人帶來台灣的。在新石器時代與鐵器的考古遺址中,經常可以發現大量的史前陶容器破片,成為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考古學者研究史前陶器的方法,是將它分成許多項「屬性」(特徵)來分析,例如顏色、質地、製造的痕跡、硬度、器型、尺寸、各部位的形狀、表面紋飾等。除了以肉眼觀察之外,也可以將陶片切成薄片,在顯微鏡下判斷羼和料的成分;或利用熱釋光測年法,測定陶器的製造年代。

台灣史前陶器的共同特性為質地粗鬆、純手製、表面不上釉、火候低,燒成溫度一般只有500- 800℃,可以用指甲把陶器表面刮傷,也可以用手把陶片折斷,所以也有人稱為「土器」。但是每一個史前文化所製作的陶器,在質地、顏色、造型及裝飾各方面,又有明顯的差異。

(館訊第243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