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考古 > 淺談台灣的水下考古 
    
淺談台灣的水下考古 


初勘出水文物(青花瓷及陶甕)

文.圖╱何傳坤

水下考古學是一門最早發展於西方考古學的分支學科。西方考古學家很早就對神秘的沉船文物發生濃厚的興趣,並一直試著進行探索,因而從中摸索出一套「水下考古」的思維。但是科學的水下考古學卻是在西方陸上考古學的理論及方法發展了近100年之後才興起的一股熱潮。由於水下潛水技術的限制,陸上考古學家難以深入海下探索海下文化遺產。近50年來,隨著現代輕型潛水技術的發明及應用於水下考古調查及發掘,大量的海底沉船及水下文化遺產得以重見天日。早期水下考古的研究聚焦在地中海,近20年來開始擴展至亞太地區的水域,水下考古學由此成為一門全球性的考古學新領域及顯學。近十年來,台灣地區為了保存水下文化資產,也開始起步全力發展水下考古學。本文簡介目前台灣水下考古發展的現況及展望。

(館訊第236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