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地質特輯 > 地形地貌 > 由數位典藏論臺灣東部火山區知識、故事與省思
    
由數位典藏論臺灣東部火山區知識、故事與省思
大峰峰火山頸地貌
大峰峰火山頸地貌

文˙圖╱莊文星

臺灣東部火山區(東部海岸山脈、蘭嶼與綠島)為呂宋火山島弧北延的部分,由島弧安山岩質岩漿凝固而成的中新世至上新世火山岩與含火山源的海相沉積岩所組成。

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是極奇特的岩石構造區,有著中洋脊和島弧隱沒帶及其後弧-陸碰撞所引發的蛇綠岩系、超基性外來岩塊、利吉混同層、地震與活動斷層等一系列重大的板塊構造,極為國際地質界所關注,並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東部火山區多火山碎屑岩、凝灰岩、集塊岩與火山熔岩之地質景觀。其中以蘭嶼龍頭岩、玉女岩、坦克岩;綠島牛頭山、海參屏睡美人及臺東石梯坪中酸性凝灰岩壺穴與成功三仙臺等最負盛名。熔岩地形景觀可說獨樹一格,有著完整的成因與構造體系,可作為島弧隱沒帶岩漿通道(火山頸)之極佳範例與教材。

火山爆發時岩漿經由裂隙孔道傳輸至地表,這些火山通道常由岩漿凝固而成,質堅硬抗風化,故可留存甚久。海岸山脈石門、大峰峰、黃金橋、八仙洞、烏石鼻及都威;綠島公館村、崇德新村、流蔴(氓)溝、油子湖、海參屏、溫泉村及蘭嶼饅頭岩、五孔洞、小饅頭岩、象鼻岩、老人岩、漁人等地均有典型火山頸構造之火山岩柱狀節理存在。除塔狀柱狀節理、平躺近乎水平者外,尚有微傾斜與漸變式之柱狀節理,均為典型火山通道所形成的火山頸構造。火山頸構造之柱狀節理型態,取決於岩漿通道之口徑、溢出熔岩流厚度、岩漿組成與原始地貌等因素。東部火山區火山頸形貌多變,為鄉土科學教育之極佳素材,深具地質意義與保存之價值,呼籲勿過度開發並應妥善保護。

東部火山岩除安山岩外,就以臺灣岩又稱為玻璃質玄武岩著稱,其中玻璃質含量高達95%的玄武岩,最早是由臺大地質系阮維周教授於1950年代所提出。玻璃質玄武岩是由地底深部的基性岩漿沿著裂隙噴發至地表,岩漿流動性高,當較晚噴發的岩漿侵入淺層粗粒玄武岩及其他沉積層中時,接觸到深海冰冷的海水而快速冷卻形成非晶質的玻璃質岩石,且其外觀常呈枕狀熔岩構造。而此種岩石與輝綠岩、輝長岩、蛇紋岩及紅色頁岩等不同的岩石組合,構成了赫赫有名的「東臺灣蛇綠岩系」。此屬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出露,在臺灣東部屬歐亞大陸板塊的陸地上,意謂著花東縱谷即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聚合碰撞之縫合帶。

關鍵詞:隱沒帶、火山頸柱狀節理、中洋脊、玻璃質玄武岩、弧-陸碰撞、臺灣、東部海岸山脈、蘭嶼、綠島

(館訊第271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