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地質特輯 > 地形地貌 > 中臺灣河川新地貌(二)大安溪火炎山礫岩惡地與鐵砧山紅土臺地
    
中臺灣河川新地貌(二)大安溪火炎山礫岩惡地與鐵砧山紅土臺地
苗栗火炎山
苗栗火炎山

文.圖/莊文星

火炎山位於三義鄉和苑裡鎮的交界,南臨大安溪,長久以來,陡峭的岩壁逐漸流失,火炎山的礫岩惡地,看似一座座高低起伏如筍或如屏的赤色山峰,彷彿躍動著燃燒的火焰,因而被稱為火炎山。

火炎山,地形陡峭惡劣,不適合農林業的開發利用,因此,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臺灣原生植物馬尾松和金毛杜鵑等,是目前臺灣最完整的馬尾松原生林區,對海岸防風及惡地造林,極具研究價值。

火炎山礫岩不穩定,豪雨時容易發生山崩土石流,三義-苑裡火炎山段公路局工程單位以整治火炎山為名辦理土石疏浚清理工程,其不當的施工讓沖積扇坡面功能喪失,況且火炎山山麓砂石廠林立。土石開挖採掘,應審慎考慮礫岩惡地與順向坡滑動的特殊地質問題,否則將導致火炎山惡地急劇惡化,終致不可收拾的地步。

火炎山大安溪下游,面對突起的鐵砧山輕輕擦身而過。鐵砧山所見頭嵙山層包括礫岩與砂、頁岩二大岩層。鐵砧山形成於200萬年前形似銀錠或砧板,原名為銀錠山後改名為鐵砧山。

鐵砧山為一背斜構造,其軸部露出最老地層為頭嵙山層香山相砂頁岩,東翼露出地層包括有頭嵙山香山相砂岩與火炎山相礫岩;西翼僅有香山相頁岩,而火炎山相礫岩未見露出。

鐵砧山紅土臺地堆積層為古河道出海口扇狀堆積物,因地殼隆起抬升及河流下切作用而形成。為更新世中期,由紅土、礫石、砂、泥等組成。紅土呈紅棕色,厚數公尺,為炎熱乾燥時期的產物,含黏土礦物、氧化鐵和鋁土礦等。鐵砧山背斜與通宵背斜同為鐵砧山油氣田內之重要儲油構造。

關鍵詞:大安溪、礫岩惡地、礫岩臺地、火炎山、鐵砧山、山崩、土石流

(館訊第259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