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地質特輯 > 地形地貌 > 像花瓶還是像香菇?─海蝕凹壁的成因
    
像花瓶還是像香菇?─海蝕凹壁的成因
高雄縣琉球嶼的花瓶石
高雄縣琉球嶼的花瓶石

文/宮守業.圖/宮守業、王士偉

琉球嶼有一個著名的景點─花瓶石,是一塊海邊的珊瑚礁石灰岩,上粗下細,樣子像花瓶而得名。其實也有點像野柳的女王頭,或者像香菇。

類似這樣的岩塊,不但在臺灣的琉球嶼可以看到,在菲律賓、琉球群島和很多太平洋島嶼的海岸都可以看到。差不多所有的石灰岩海岸或珊瑚礁海岸都常常看到這樣的岩塊,或者是海崖的壁上有類似的凹陷,而且頸部高度還都差不多。為什麼呢?

在岩岸地區, 海崖底部常常因為海浪的侵蝕形成一個凹槽,稱為海蝕凹壁(notch),高度大致在平均海平面附近。如果在海岸有脫離海崖而獨立的岩塊或岩石柱,海蝕凹壁會環繞著岩塊或岩石柱一圈,形成像香菇或者像花瓶的岩塊。

海蝕凹壁特別容易在石灰岩岸或者珊瑚礁海岸形成。因為在其他岩石的海岸,主要是依靠海浪打擊在岩石上的力量 。在石灰岩岸或者珊瑚礁海岸,除了海浪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溶蝕作用。海水表面因為接觸大氣層,會有一些二氧化碳溶在海水裡,而具有弱酸性。石灰岩或者珊瑚礁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會被弱酸性的海水溶解。

目前在各地海岸看到的海蝕凹壁多數是最近幾千年之間形成的。因為海蝕凹壁可以指示當時的海平面,所以提供了最近幾千年之間古海平面或者陸地上升、下降的珍貴記錄。

關鍵詞:海蝕凹壁、海平面、海岸地形、琉球嶼

(館訊第262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