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氣象與天文 > 觀測與技術 > 無限小的粒子世界
    
無限小的粒子世界
質子和中子的組成方式
質子和中子的組成方式

文˙圖╱林志隆

回顧歷史,早年的科學家發現分子的存在算是邁出了一大步。隨後的科學家發現分子其實還不是物質的最基本結構,因為分子還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一定是比分子更基本的結構重新組合,才會發生分子變化的事。舉例來說,像碳酸鈣這種粉末一般是非常穩定了,可是如果把它滴上一些酸液,就會發現它被酸液腐蝕冒煙產生氣體和其他殘留物。這表示這些分子結構已經發生了重組,才會出現不同的產物。在這樣的發展下,於是人類發現了原子的存在,並由門得列夫整理出「週期表」這個規律性。藉助於原子這個簡單的規則,人們就很容易理解所有化學反應的發生。 可是,物質的基本元素有將近一百種(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多種了),其實一點也不基本。加上當時對於電磁學的研究,早已經發現原子並不是真正的不帶電,而是處於正負電相等的平衡狀態,所以科學家們就興致勃勃的希望把原子分解得更徹底。這個研究的結果分成幾個階段慢慢地被人們挖掘出來。 首先是原子中有帶正電也有帶負電的結構。科學家發現帶負電的部分質量很小,而且是單獨一個一個的出現,它們叫做「電子」。而帶正電的部分,則佔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而且所有正電荷都集中在叫做「原子核」的部分裡面。於是原子就被分成帶正電的「原子核」跟帶負電的「電子」兩個部分。

(館訊第136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