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民族學 > 台灣民族誌-豬的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民族誌-豬的社會文化意義


蘭嶼達悟族之人與豬小陶偶

文.圖/王嵩山

原住民的食物近年來頗受青睞。野菜的世界生機盎然,許多聚會的場合常聞石板烤豬飄香;行政院農委會考慮,以蘭嶼豬為我國進入WTO後之外銷品。今年夏天花蓮縣縣長補選,原住民的殺豬共享歡宴行為,是否涉及賄選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顯然食物不僅關乎溫飽而已,豬隻的消費含有多樣化的社會文化意義。豬與人的關係由來已久。狩獵採集民族,追逐山野中的豬隻,豬肉是人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豢養豬隻的時間長達萬年以上。豬隻雖是自然物,經過不同文化的認定,豬隻成為人為物,是物質文化的一部分。豬隻的存在與使用不但涉及政治經濟系統,同時體現與塑模殺豬者與使用者的思考與認同模式。

(館訊第190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