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生物多樣性 > 森林生態系 > 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
    
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
馬丁鱉甲蝸牛Parmarion martensi (Simroth,1893)。殼已經退化成淡黃色的透明薄片,如指甲般大小,位於軟體背部的中央處,大部分被外套膜所覆蓋,略有光澤。
馬丁鱉甲蝸牛Parmarion martensi (Simroth,1893)。殼已經退化成淡黃色的透明薄片,如指甲般大小,位於軟體背部的中央處,大部分被外套膜所覆蓋,略有光澤。

文/李淑娟、周文豪.圖/周文豪

在雨後、前夜露水還未消散的清晨或夜幕低垂時分,可常在草叢下發現一些頭頂有著如天線般的觸角,緩慢移動的陸生軟體動物—蝸牛。

蝸牛背上的外殼是主要的分類特徵之一,也是防止水分散失的好構造。當蝸牛遇到敵人或受到刺激時,軟體可迅速的縮回殼內,保護柔軟的身體及內臟。在環境不利生存時,蝸牛也會躲在潮濕的石縫中,將軟體縮回殼中進行休眠。

雖然殼對蝸牛而言是重要的保護構造,但厚重的殼也限制了蝸牛的行動。因此,有一部分蝸牛的殼逐漸退化,退化不完全或退化成一片指甲大小者,稱為半蛞蝓。殼完全退化者,稱為蛞蝓。

蛞蝓的身上沒有貝殼,移動較迅速,也可進入蝸牛進不去的小洞穴,一樣可以受到保護。因為不需要製造殼,蛞蝓降低對碳酸鈣的需求,在潮濕的地方獲取碳酸鈣不易,所以在演化的過程中,部份的蝸牛殼就退化掉了。

由於蝸牛的行動緩慢,常是畫家筆下和文學家的創作題材。蝸牛也是人類餐上的佳餚之一,在台灣也曾造就一股吃蝸牛的風潮。蝸牛小巧玲瓏的樣子,對小朋友而言,更是魅力無法擋,但牠們也是廣東嗜血線蟲的宿主,千萬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牠,也請一定要煮熟後再食用。

(館訊第215期) ........................................................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