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文化人類學(亞洲) > 淺談阿里山鄒族與自然生態相處之道
    
淺談阿里山鄒族與自然生態相處之道
捕捉鳥類的陷阱
捕捉鳥類的陷阱

文.圖/劉憶諄

阿里山鄒族人主要分布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依阿里山區、玉山部分山區以及曾文溪流域與濁水溪上流及支流所形成的河階地而居住,分為達邦、樂野、里佳、山美、新美、茶山、來吉7個行政村落,散布在海拔高度約400~1500公尺不等的區域。阿里山鄒族人以山林為獵場,以河川為漁區,並擇地而居、進行農事,與整體自然環境形成互依互存的和諧關係。本文試圖以生計活動為主軸,來進一步認識阿里山鄒族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所謂的生計活動,若對照文化人類學家孔恩提出的「適應策略」(adaptive strategy)一詞,更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一個群體因應其所生存的自然環境而發展的經濟生產體系。也因此,我們可以從阿里山鄒族人平日生計活動去認識、理解他們如何因應變異頗大的山區生活。簡要來說,阿里山鄒族人近代生計活動是採取採集、漁獵與農事活動並行的方式。一般文化人類學者普遍認為,採集與狩獵是善用生態環境中的自然資源,進行與部落內各成員分配共享的生產行為,並且往往會與生態取得平衡,保持與生態環境永續且相互依存的特點。阿里山鄒族人以適應自然生態的山田燒墾,以及漁獵行動獲取個人的生活所需之量,生產的目的為自用之餘,也僅僅用於部落或氏族內共享性的分配而已,無須大量捕捉以進行部落外的交易買賣。也由於對於自然生態的資源的依賴,故能以一種共生的態度與概念為出發點,與自然生態維持平衡的關係。

關鍵詞:適應策略、生計活動、山田燒墾、漁獵、生態平衡

(館訊第265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