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4源自小型掠食性恐龍
千禧中國鳥龍化石(Laikayiu攝)。
千禧中國鳥龍化石(Laikayiu攝)。

一直以來,科學界對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都鎖定在兩種理論上,「從樹上滑翔」與「從地面起飛」。根據化石鳥與現生鳥類解剖構造及氣體動力學的分析,顯示鳥類是演化自棲息於地面上的一種小型掠食性恐龍(程延年、張鈞翔1998)。中國鳥龍的發現,也支持了鳥類飛行的「從地面起飛」理論,即「鳥類是從奔跑的恐龍演化而來」的論點。對這些奔跑的恐龍來說,羽毛除了具有隔熱作用,也是求偶時的展示物(Swisher et al. 1999)。

小盜龍的發現,顯示出原本的鳥類演化理論過度單純。化石研究資料顯示(Chatterjee.& Templin, 2007),不同的近鳥類恐龍同時發展出「從地面起飛」與「從樹上滑翔」的演化模式,並各自擁有相對應的生活方式。因為小盜龍的肩膀關節缺乏飛行的適應演化,不能用前肢產生足夠的垂直擺動來飛離地面;同時從地面起飛也有可能損傷牠們腳部的飛羽。另一方面,小盜龍的翼面又過於狹窄,很難毫髮無傷地從很高的地方降落到地面上,但是短距離的降落,像是在鄰近的樹枝間滑翔,應該沒有太大問題。至於現代鳥類,牠們從樹枝上起飛時並不需要額外的動力,而是使用向下俯衝的力量,這一點也類似小盜龍的運動方式(Chatterjee & Templin, 2007)。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