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鱷類的演化


戈壁白堊紀的中真鱷類化石,其狹長的內鼻孔位於顎骨
及翼骨間。

文˙圖╱單希瑛

鱷類的演化從晚三疊紀至今,歷時已超過兩億年。在這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可以看到兩類形態重複的在不同的鱷支系中獨立演化出來。一般而言,陸棲的鱷類吻部短而肢體長;適應水生的鱷類,則吻部趨於細長。除了重複出現的趨同演化外,鱷類的某些構造亦顯現出整體的演化趨勢,其主要表現在於次生顎的發展與椎體形狀的演變。最早出現於三疊紀的原鱷類,其次生顎處於發展初期,完全由上頷骨構成,內鼻孔位置偏前。出現於侏羅紀的中真鱷類,顎骨也參與次生顎的形成,內鼻孔後移。出現於白堊紀末期的真鱷類,次生顎發育完整,內鼻孔位於口腔後端,其前方的皮褶,能有效的將口與呼吸道分開,這對水棲的習性很有幫助,因為這樣可讓鱷類在水中張開嘴時,也能繼續呼吸。椎體形狀的演變則由原始鱷類的雙凹型,至真鱷類的前凹型。前凹椎體構成的球窩關節能提供脊椎更好的活動力。

關鍵詞:鱷、演化、次生顎、椎體

(館訊第280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