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生物多樣性 > 淡水生態系 > 水生植物與水的對話
    
水生植物與水的對話
苦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葉子顯得透明,甚至內部的隔板構造也清晰可見。
苦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葉子顯得透明,甚至內部的隔板構造也清晰可見。

文.圖/林仲剛

水生植物為了要適應水中的環境,在根、莖、葉上必須具有特殊的組織,因此演化出許多與陸生植物極大差異的「事實」。依生長的類型可分出漂浮型、沉水型、浮葉型及挺水型水生植物。

漂浮型水生植物為了確保植物體本身能夠絕對地「浮」在水面上,在植物體表上布滿細長毛茸,有效利用水的表面張力;或是在葉片或葉柄等部位發展出發達的氣室,讓植物體內儲存大量氣體,使自己漂浮起來,像槐葉蘋(Salvinia natans)、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等。

而沉水型植物為了不讓自己「淹死」,全身的細胞壁變成十分的薄,體表也不再有阻止水分蒸散的角質層,使得水分可以直接經由葉片細胞進行氣體的交流與運輸。此外,外在的形態十分柔軟,以適應不同強度的水流,例如: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等。

浮葉型水生植物方面,會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形態,在種子萌發成苗的階段,往往都還是水下葉,其形態與功能猶如沉水型植物一般;爾後,長出浮於水面的水上葉,上表皮會披上角質層,防止細胞中的水分散失。幾乎所有浮葉型的水生植物在開花過後,花柄都會倒伏或彎曲入水中,果實也都是在水中發育及成熟。譬如台灣稀有的芡實 (Euryale ferox)。

至於那些挺水植物也會因為地上部所接觸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特別是匍匐蔓生的物種如異葉水簑衣(Hygrophila difformis)等,葉片形態不但有水上葉與水下葉的差異,更會因為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水生植物因應環境的舉措不勝枚舉,仔細地瞧一瞧,您也可以發掘新的故事...。

(館訊第228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