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台灣的鮠科魚類
三角姑遇到危險時,背鰭跟胸鰭的硬棘會向外撐起,不小心很容易被扎到。(渡邊勝敏攝)
三角姑遇到危險時,背鰭跟胸鰭的硬棘會向外撐起,不小心很容易被扎到。(渡邊勝敏攝)

文.圖/張廖年鴻

在夜間的溪流中除了鯰魚及鰻魚外,還有一群大家比較不熟悉的成員。牠們的嘴巴有四對鬚,身體光滑,沒有鱗片,長得像鯰魚,但是體型比較小,靠近尾端的背側有著一片脂鰭,且背鰭及胸鰭各有一隻硬棘,遇到危險時三根硬棘會向外張開,藉以保護自己。這個防禦特性讓牠們有了一個很鄉土的俗名:三角姑。

三角姑屬於鮠科魚類,鮠科是鯰魚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分布在非洲、中東、南亞及東亞,在臺灣的鮠體型並不大,較無經濟價值。加上其習性屬於比較隱密的夜行性,因此少有國人認識牠們。

全世界約有120種鮠,台灣以往被認為有3種,分別是脂鮠、短臀鮠及台灣鮠。但京都大學的東亞鮠科魚類專家渡邊勝敏博士,利用外部形態及胸鰭硬棘鋸齒狀構造等特徵為依據,認為台灣應該只有兩種鮠科分布,即脂鮠及短臀鮠兩個種類。而台灣鮠應該是短臀鮠的同物異名,並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有效物種。脂鮠在大陸地區也有分布。短臀鮠則僅分布於台灣,是台灣特有種。

這兩種魚類在外型上有部分的差異,且分布上有明顯的不同。短臀鮠的分布是連續性的,從淡水河到嘉義八掌溪都有;而脂鮠卻呈現跳躍分布的狀態,牠們僅出現在淡水河、烏溪以及曾文溪三條溪流的水系中。

隨著台灣溪流環境破壞的日漸嚴重,有些河流中的三角姑族群已經受到相當大的威脅。這可能直接導致部分水生生物的死亡,且覆蓋了原有的卵石溪床,使得水族的棲地漸趨單調。食物變少加上棲地消失,某些溪流的主流中已經很難得看到三角姑的蹤影。

(館訊第239期)............................................... 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