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生物多樣性 > 淡水生態系 > 我也要正名!史尼氏小鲃的再發現
    
我也要正名!史尼氏小鲃的再發現
體色鮮豔的史尼氏小鲃雄魚
體色鮮豔的史尼氏小鲃雄魚

文.圖/張廖年鴻

2006年史尼氏小鲃成功地完成「正名」任務,牠們以前被誤認為是條紋二鬚鲃長達數十年之久。在正名過程中充滿了發現與驚喜,最後透過具有學術公信力的期刊正式發表,解決了延宕多年的一樁小小懸案。

小鲃屬魚類是東南亞分布最廣的淡水魚類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及鄰近地區。一般認為有四種小鲃分布於大陸地區,分別為斑尾小鲃、異斑小鲃、疏斑小鲃和條紋小鲃;而台灣僅有條紋小鲃一種。

條紋小鲃又稱作條紋二鬚鲃,以前認為普遍分布在台灣西部低海拔水域中,很容易在農村的池塘水圳或是小溪流中遇到牠們。現今低海拔水域污染漸趨嚴重、外來魚種大量引入後,小鲃族群大量萎縮,往日的普遍魚種如今已成為難得一見的稀有魚類。

2003年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的研究生林秀溶,以草屯烏溪的小鲃做生殖研究,並定期採樣,帶回學校的小鲃樣本引起系上高孝偉助理教授及張家豪同學的注意,發現草屯的小鲃與南部的小鲃在體色條紋上略有差別,推論台灣中部及南部的條紋二鬚鲃可能已經產生了地理變異,因此夥同當時服務於中研院的校友邵奕達共組研究團隊,利用DNA分析技術,對台灣條紋二鬚鲃的族群遺傳變異進行深入的研究。南部美濃、萬巒的小鲃與中部三義、草屯的小鲃在這段DNA序列上差異達到12個百分點,表示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在形態上,發現南部地區的小鲃在嘴角上有一對小鬚,小到得用顯微鏡才看得清楚,符合條紋二鬚鲃的特徵;而中部地區小鲃的嘴角則無鬚。

此觀察結果符合日據時代魚類學者大島正滿博士1919年所發表的新物種「史尼氏小鲃」,分布範圍也吻合。至此,研究團隊雖然沒能「發現」新物種,但是其研究結果能與前輩相呼應,並更正一個魚類分類學上的小錯誤,這樣的成果還是相當令人高興的。最後,研究成果發表於2006年的《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Studies)期刊上,完成有趣且有意義的小魚正名任務。

(館訊第236期) .......................................................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