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演化 > 生存策略 > 昆蟲飛行家 > 2發現昆蟲飛行家
    
2發現昆蟲飛行家
昆蟲飛行家—薄翅蜻蜓
昆蟲飛行家—薄翅蜻蜓

這項新紀錄是由馬爾地夫的生物學家安德森(Charles Anderson),連續觀察紀錄十多年後,總結歸納出來的發現。他於1993年初次拜訪馬爾地夫時,就注意到10月下旬開始會有大批的蜻蜓一波波出現,並在11月、12月達到高峰,但這些蜻蜓只在馬爾地夫停留幾天就會飛走,然後又會在隔年4月和6月間出現。當地居民都知道蜻蜓每年會固定在這兩段時間內出現,而且早就將大批薄翅蜻蜓的出現,視為東北雨季的預兆,但他們對這些蜻蜓從何處來,又往哪裡去完全沒有概念(Walker, 2009)。

這群謎樣的蜻蜓引起安德森的注意,並從1996年開始進行調查和紀錄,除了在馬爾地夫各地搜集觀測資料,也搜集印度當地的相關觀察資料,以及航行於印度洋的船員觀察報告。十幾年下來,安德森收集的資料足以顯示這群薄翅蜻蜓跨越印度洋,從印度南部飛來馬爾地夫,而且這趟600到800公里的旅程,都是在海面上飛行,中間沒有可供休息的陸地(Walker, 2009)。

馬爾地夫位於地球的熱帶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又稱為赤道低壓帶)內,也就是東北和東南信風的會合帶。由於赤道區域陽光直射,蒸發旺盛,大量水氣逸散到大氣中,造成旺盛的低氣壓帶。充足的水氣為這片低氣壓帶帶來充沛的雨量,平均每小時超過25毫米,每年長達200天的降雨,幾乎佔了熱帶地區降雨量的40%,也為該區帶來明顯的乾季和雨季(Wikipedia, 2009b)。

安德森推斷蜻蜓從10月下旬到12月,都可以乘著ITCZ的鋒面,以每秒10公里的風速,在24小時內從印度飛抵馬爾地夫。讓安德森困惑的是,馬爾地夫並沒有蜻蜓產卵所需的淡水水源,牠們飛來這裡做什麼呢?因此他開始考慮並進一步驗證,這群蜻蜓跨越印度洋,向非洲東岸飛去的可能性。於是他擴大資料收集的範圍,發現距印度2700公里的塞席爾,每年11月會出現大批薄翅蜻蜓,而距印度3800公里隸屬塞席爾的愛爾黛伯拉島,則是在每年12月出現大批薄翅蜻蜓。這樣的移動速度,剛好跟每年固定從印度吹向非洲東岸的ITCZ鋒面一致;也跟每年3、4月和9月在烏干達出現的蜻蜓潮,以及每年12月和1月在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出現的蜻蜓潮,可以銜接在一起(Walker, 2009)。

這項調查結果強烈支持,薄翅蜻蜓藉助ITCZ的鋒面,以及隨之而來的雨季水源,完成其在印度南部和非洲南部之間遷徙的可能性。因為薄翅蜻蜓需要利用暫時性的淡水水源產卵,其稚蟲也在水中生活至羽化,所以他們需要利用非洲南部的夏季雨水、非洲東部較長的雨季,然後再飛到印度,等待下一個雨季。換句話說,薄翅蜻蜓要跨越4個世代,才能完成這趟長達1萬4千到1萬8千公里的旅程(Walker, 2009)。這麼長的旅程,之前竟然都沒有被人類發現,一方面是因為蜻蜓主要的飛行路線都在人煙稀少的海面上空,一方面也顯示了人類對地球上發生的事情,所知實在有限。

薄翅蜻蜓在印度南部和非洲東部之間遷徙路徑圖
薄翅蜻蜓在印度南部和非洲東部之間遷徙路徑圖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