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自然觀察 > 誰殺了我的蝸牛?
    
誰殺了我的蝸牛?
森林中40公分長的渦蟲。
森林中40公分長的渦蟲。

文.圖/趙世民

我家頂樓養了十多盆花,花沒養好,雜草和一種稱為扁蝸的蝸牛倒不少。

這幾年,我剛好負責博物館內的小小動物園展示,便可以提供陸生螢火蟲們蝸牛以作為食物。利用保麗龍箱繁殖這些蝸牛,底部灑上一層乾苔蘚,放進十幾隻蝸牛當種原,用蔬菜餵食,展開我的大量繁殖計畫。養了幾個月,發現扁蝸上的殼不夠硬,似乎少了一些鈣質,或許泥土及食物缺了牠們需要造殼的營養素。

便移了近百隻的蝸牛到樓下的小花圃,但卻有隻數越來越少的情況,究竟是什麼原因?每晚我拿著手電筒在我的小花圃中緝捕兇手,但始終沒有抓到元兇。就在一個溫暖的假日,照樣到小花圃中澆水,我終於找到兇手了!原來蝸牛是被渦蟲吃光了。因為頂樓的陽光充足,通風又乾爽,渦蟲無法生存,但樓下的小花圃陰濕,渦蟲活得快活,蝸牛就成了渦蟲的祭品。

渦蟲是屬於動物界的扁形動物門,西方人稱陸生渦蟲為鎚頭蟲或T頭蟲。全身顏色大概是淡棕色或黑褐色,背部常有一到兩條縱帶,爬過的地方還會留下一條亮亮的黏液痕跡,這就是陸生渦蟲。牠們是肉食性,以各種蠕蟲及小生物為食,進食前先分泌黏液纏住獵物,再分泌消化液,進行部分的體外消化。像蚯蚓一樣,大多數的渦蟲是雌雄同體,但是必須互相交配來交換精子(異體受精)。有性生殖主要在夏季進行,牠們將受精卵藏在陰濕的土壤中,再發育成小渦蟲。斷裂式的無性生殖也是牠們常用來增加數量的方式,常在夏天時進行,由身體中段一斷為二,各自長成一隻新的渦蟲。

養了一陣子的扁蝸,充實了博物館的展示教育,我的心得是:對於一個耐心觀察和等待的人而言,一座小花園,有時比一間圖書館更有意義。

(館訊第242期).............................................. 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