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氣象與天文 > 天體 > 有別於大霹靂學說的宇宙模型
    
有別於大霹靂學說的宇宙模型


利用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 (WMAP) 觀測所繪製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文/陳輝樺

1948 年奧地利數學宇宙學家 Hermann Bondi、奧地利天文學家湯馬士‧戈爾德和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提出穩定狀態的宇宙模型;1993 年弗雷德‧霍伊爾和他的同事英國天文學家傑佛瑞‧羅納德‧伯比奇與印度天文學家修改成準穩定狀態的宇宙模型,說明宇宙始終存在著且會經歷脈動而擴大與收縮,在每個塌陷階段後會「反彈」而再引起消極能量的密急,類似於大霹靂標準模型中的暗能量角色。

1981 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莫德采‧米爾格若姆提出牛頓力學改良式宇宙模型(MOND)來解決暗能量與星系自轉問題。MOND本質上是說大距離、小作用力,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被修改後確實有可能解釋星系的旋轉曲線。

1929 年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茨‧茲威基提出不同於美國天文學家哈柏的宇宙膨脹論點,提議「遲緩光」(Tired light,或稱光衰減)機制,來作紅移與距離關係的解釋。

關鍵詞:大霹靂學說、準穩定態宇宙模型、牛頓力學改良式宇宙模型 (MOND)、遲緩光(Tired light,或稱光衰減)機制

(館訊第322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