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氣象與天文 > 天體 > 獅子座流星雨的故事
    
獅子座流星雨的故事
1998年11月17日4:30出現在香港上空的彗星殘渣蹦裂四散的煙火秀
1998年11月17日4:30出現在香港上空的彗星殘渣蹦裂四散的煙火秀

文˙圖╱蘇明俊、陳輝樺

隨著輻射點的固定,在1834年以後,「獅子座流星雨」已經成為11月流星雨的代名詞。“Leonids”一字更是獅子座流星雨的專有名詞,意指獅子座流星群,獅子座流星雨成為流星雨之王。1860年間,任教於耶魯大學的牛頓(H. A. Newton)研究阿拉伯、中國和歐洲早期對於獅子座流星雨的年代紀,發現西元 902年到1833年之間有13個相關的紀錄,顯然呈現33.25年的週期,牛頓便大膽地預測1866年將重現獅子座流星雨,而這個預測也已經應驗了,在歐洲的觀測中,每小時有5千顆流星從天而降。1867年在美國每小時有1千顆流星與月光相互輝映。1868年有一個觀測者數了7小時,總共超過3千顆。這些流星暴顯然無法與1833年的流星暴相媲美。西元902年的紀錄來自中國,紀錄上說:「流星就像下雨一樣」 。1533年同樣在中國,至少有60個地方看到壯觀的流星雨,說流星雨把天空染成了紅色。1833年的流星暴,當晚至少下了20萬顆流星,持續9小時。但1899年和1933年並未如預期的呈現。1966年估計每小時有15萬顆流星,但卻只有短暫的20分鐘。

(館訊第155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