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體質人類學 > 認識阿里山鄒族之體質及文化
    
認識阿里山鄒族之體質及文化


鄒族的外型特徵

文/何傳坤.圖/陳玉苹

最早從事阿里山鄒族體質人類學調查的學者為日人松村瞭及宮內悅藏。深入調查鄒族人體測量及形態觀察由前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教室主任金關丈夫主持,其研究成果雖未正式發表,部分資料由前台大解剖系余錦泉教授(1952)重新整理後,以簡報方式發表。他指出阿里山鄒族之外型特徵與台灣原住民其他八族相比,屬高身、長頭及狹鼻型。

1963~1964年哈佛大學翟正剛(Chai Chen-kang)教授利用休假年到台灣從事台灣原住民體質人類學研究(雅美族除外)。其調查方法與日本學者最大的差別是在形態觀測及人體測量方法之外,又增加了PTC(Phenylthiourea)味覺試驗、血壓、手紋、智力等測項(1968)。這項研究是首次採用整合遺傳學及體質人類學的方法來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類緣關係。自1991年開始,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原住民族群、亞群間的血緣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推展「東南亞土著文化與血緣關係」主題計畫,採集原住民及平埔族的血液,1996年提出總報告。以下將綜合上述兩項研究的初步成果來說明鄒族外在的體質特徵和遺傳種群演變與阿里山地區史前文化之間的關係。

(館訊第177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