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考古與人類 > 體質人類學 > 淺談台灣生物考古學之發展
    
淺談台灣生物考古學之發展


門齒上的橫向線條為琺瑯質發育不全的徵兆

文.圖╱何傳坤、閻玲達

生物考古學(Bioarchaeology)是由考古學研究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與傳統考古學以器物為研究素材不同,生物考古學是利用出土的人類遺骸來重建古代人群的生活樣貌。因此,生物考古學的研究可說是古人自己現身說法,來跟我們講述他們的故事。研究的方式多是針對人骨遺骸以形態學的觀察或生物、化學分析,從中了解古代人群的健康、飲食、行為、遺傳結構等。因此,生物考古學不只是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知識,而是結合了醫學、化學、生物學等跨領域的一門學科,利用新科技以求更全面地了解人類歷史。

生物考古學家研究主題主要有幾個面向:古代人類的健康、勞動狀況以及遺傳結構。健康狀況主要以疾病、飲食及發育情形為指標,這些都會在骨骼上留下線索。疾病是以骨骼上可觀察到的病徵為主,如骨折、脫臼以及受傷後的細菌感染在痊癒後都會在骨頭上留下痕跡,成為提供生物考古學家了解個人或群體生前遭遇的最佳素材。還有某些疾病如傳染性的肺結核以及因缺鐵造成的貧血症等都會引起骨骼之病變,生物考古學家若在某一特定的古代人群骨骸上觀察到這些疾病的存在,就能了解這些人的健康與營養狀況,並進一步推測他們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隨著近年來生物科技的發展,DNA抽取技術也運用在古代人骨標本上,除了抽取人骨本身的DNA以鑑定其與現代人群的親緣關係外,也有人嘗試抽取人骨身上病菌的DNA來解決一些問題。例如,法國科學家就從中世紀黑死病去世的人骨身上抽取病菌DNA,得知造成這場世紀浩劫的元凶是哪一種小細菌。

(館訊第253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