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動物特輯 > 無脊椎動物 > 傳說中的神鬼戰士-螳虫脩現身臺灣
    
傳說中的神鬼戰士-螳虫脩現身臺灣
螳虫脩目雌蟲。
螳虫脩目雌蟲。

文/詹美鈴.圖/楊曼妙、藍惟理、梁輝弘

在2005年前往韓國參加第五屆亞太昆蟲學會大會,有機會和各地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見到日本筑波大學菅平高原實驗中心內船俊樹博士(Toshiki Uchifune)對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 與螳虫脩目親緣關係的研究,由於螳虫脩是2002年才發現的新目,而蛩蠊目則目前在台灣並無發現紀錄,所以希望能透過交換或其他方式獲得此兩目標本。回國後,經過日本螳虫脩研究計畫主持人町田龍一郎博士首肯,願捐贈螳虫脩與蛩蠊目雌雄標本各一件予本館永久蒐藏。

蛩蠊目為加拿大學者華克 (E. M. Walker) 於1914年所發表的新目,目前在國內尚無此目的採集紀錄。蛩蠊目昆蟲喜居住於寒冷的地方,主要生活於冰河邊緣傾斜的碎石堆內或結冰的洞穴中,通常分布於高海拔地方。牠們為夜行性昆蟲,主要以存在於雪堆內或冰原中的死昆蟲或其他有機質為食。經研究學者進行形態構造與分子生物的分析,發現牠們與革翅目的親緣關係較為接近。

螳虫脩英文俗名為 heelwalkers,又稱gladiators,就是所謂的神鬼戰士。螳虫脩的發現要歸功於博物館的標本蒐藏,從一位德國研究竹節蟲的學者宗波羅 (Oliver Zompro),自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發現一份奇特的昆蟲標本,在經過各博物館標本的搜尋,都有找到外型相似的昆蟲,最後由丹麥歌本哈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克里斯登森 (Niels P. Kristensen) 教授和克拉斯 (Klaus-Dieter Klass) 博士進行形態學構造研究,發現其特徵無法歸屬於舊有的目,而確認其應屬於一個新的目。由於這些標本的外形像螳螂又像竹節蟲,因此在2002年將之訂名為螳虫脩目 (Mantophasmatodea)。

螳虫脩昆蟲體長約2公分,螳虫脩雖然和螳螂一樣都屬無翅的肉食性昆蟲,但其前足未如螳螂明顯特化為捕捉足,而是前足與中足腿節和脛節變厚且具短刺,藉此取食活或死昆蟲。過去認為螳虫脩與螳螂關係較近,但後來發現其實螳虫脩與蛩蠊目的關係較近。 目前螳虫脩包含四科十餘種,現生種主要分布於非洲納米比亞、南非西部和坦尚尼亞,化石種則發現於波羅的海。科學家也慢慢解開螳虫脩的生物學之謎,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食性、壽命、發育、交配和多態型等資訊。

一件存放在標本館等待鑑定的昆蟲標本,沒想到在16年後成為耀眼的新目證據標本。

(館訊第249期) ................................................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