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氣象與天文 > 大家與學說 > 遠古時期人類對於宇宙的科學認知
    
遠古時期人類對於宇宙的科學認知


繪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美索布達米亞
的石塊,其上刻繪黃道上星座和太陽、
金星 、月亮等圖案。

文╱陳輝樺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觀察天地萬物的變換,這些規律的自然現象使得先民從矇矓得以啟蒙智開。英國博物館蒐藏的美索布達米亞的石塊,繪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其上所刻繪的有「黃道」上星座和太陽、金星、月亮等圖案,都是他們當時常看到的天象。到了人類進入語言傳達思想的年代,人們的辯證思維和對大自然的觀察,促使著天文學在各個年代的發展。所以說,天文學的萌芽乃是「文化起源」之所在,也是「哲理」的源頭。 因此,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泰利斯(Thales,約625~547 BC.,被尊為哲學鼻祖),主張拋棄天地星辰神話傳說的想像,首創以「哲學思辯」的方式來探究宇宙結構和組成。他認為星星和太陽都不是神祇而可能是個大火球,且提出了「水」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的見解。泰利斯認為大地是一個漂浮著的圓盤,就像一塊木頭漂浮在萬物的本源(水)之上,穹隆狀的天空籠罩著大地。

(館訊205期)..........詳全文

 

 
 
相關檔案
  • 遠古時期人類對於宇宙的科學認知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