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氣象與天文 > 大家與學說 > 天文學家系列─牛頓
    
天文學家系列─牛頓
1666年,牛頓發現陽光經過透鏡會產生色散,牛頓稱之為「譜線」(Spectrum)(取材自The Search for Infinity,Mitchell Beazley出版)。
1666年,牛頓發現陽光經過透鏡會產生色散,牛頓稱之為「譜線」(Spectrum)(取材自The Search for Infinity,Mitchell Beazley出版)。

文˙圖╱蘇明俊、陳輝樺˙繪圖╱楊淑惠

1661年牛頓就讀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修習數學和物理。大學時代初期沒有特殊表現,後來在巴羅教授 (Isaac Barrow, 1630~1677) 的指導下才迅速展露非凡的天份。1665年獲得學士學位,但幾個月後,因為淋巴腺鼠疫流行,大學關閉停課。牛頓便回到烏爾索普,他利用這段被強迫「放假」的兩年時間,認真思考自然界的規律問題,這兩年也是牛頓自認為一生當中獨創力的顛峰時期,萬有引力就在此時發現,因而有「烏爾索普的蘋果樹」的傳說。力學與微積分也都是此段時間發明的;圓與橢圓部分面積的計算是當時數學家挑戰的難題,居然被25歲的牛頓解決了。直到1667年初,牛頓帶著一流的研究成果回到劍橋,當年即被指定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有了薪水,悉數購買實驗器材,開始製作反射望遠鏡,並且定居下來。1666年他發現光的散射現象:波長短的藍光或紫光,通過稜鏡時偏折較多;波長長的紅光,偏折較少。1668年,他獲得碩士學位。

(館訊第180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