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環境變遷 > 變動的大地 > 找礁、藻礁、找藻礁
    
找礁、藻礁、找藻礁


桃園縣觀音鄉保障村海岸,潮間帶中部藻礁在冬季的出露
情況 (拍攝日期2008-01-24)。

文˙圖╱王士偉

礁是由生物原地生長作用所形成的地形構造,藻礁則是以殼狀珊瑚藻為主體所建造的礁體。與其他造礁生物相比較,殼狀珊瑚藻的生長與其鈣質藻體的累積速率都很低,因此,藻礁的建造即表示過去較為嚴苛的環境。從野外長期調查結果,發現在臺灣各地區藻礁的分布,以桃園縣海岸最為廣泛,在這個地區的藻礁主要出露於潮間帶,局部礁體雖為礫石或砂所掩埋,但實地全區觀察則發現藻礁的發育連續,在地理分布上相當寬廣。沿海岸線的礁體南北綿延近27公里,並且在海岸沙丘受侵蝕後亦顯露其下有較早時期藻礁的發育。經由地質鑽探結果,顯示桃園海岸的礁體是以「古石門沖積扇」的礫岩為最初發育基底,並且大部分礁體的初期發育,以對陸源沉積物耐受性較高的石珊瑚為主要造礁生物,後期則以珊瑚藻為主。再從岩心中挑選珊瑚骨骼樣本,進行放射性定年分析的結果,顯示桃園海岸生物礁最早的發育時間大約是在7500BP,另在大約4400 BP以後殼狀珊瑚藻逐漸成為礁體的主要建造者,這顯示古環境發生了某種改變。由於早期發育礁體中的珊瑚組成均為較能耐受沉積物的種屬,後期的轉變現象,是否為陸源沉積物供應量增加的結果,仍有待持續探討。

關鍵詞:藻礁、殼狀珊瑚藻、生物礁、全新世、桃園、古石門沖積扇

(館訊第275期)........................................詳全文


桃園縣大園鄉內海村海岸,潮間帶藻礁深鑽孔搭架工作情況,內嵌小圖拍攝於開始漲潮期間。

左圖地點深鑽完成後,於退潮期間之孔位(位於紅色標桿左側)拍照。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