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環境變遷 > 變動的大地 > 天搖地動-淺談臺灣的天災
    
天搖地動-淺談臺灣的天災

文/劉藍玉

九二一地震十週年、八七水災五十週年的今天,中颱莫拉克又給臺灣帶來了八八大水。勤奮的臺灣人民雖然從來沒有被天災打倒過,但是被戲稱為臺灣名產的颱風和地震,到底為什麼偏愛臺灣?除了災害以外,這些天災又帶給臺灣什麼呢?

地震和颱風的成因都跟能量有關,地震是地球內部的能量釋放,而颱風則是累積在海洋表面的太陽能量引起的。地球內部的能量必須從地殼板塊間的縫隙釋放出來,臺灣正好位居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交接處(花東縱谷就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縫合線),隨著板塊運動的影響,臺灣的大小地震自然不斷。

其實就是對流旺盛的熱帶氣旋,最大持續地面風力每秒33公尺以上,其形成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溫室效應」。太陽幾乎是地球所有熱能和風動能的來源,這些能量都是以光輻射的形式來到地球表面。太陽輻射能雖然會被包覆著地球的大氣吸收,但佔大氣組成98%的氮氣和氫氣吸收能量的能力有限,因此這些輻射能量主要還是靠其他含有三個原子以上的大氣分子來吸收,像是水氣、二氧化碳臭氧甲烷一氧化氮。這些氣體就是俗稱的溫室效應氣體,因為他們在大氣中所佔的比例越高,大氣的溫度就越高。

除了紫外線會被臭氧吸收以外,其他氣體分子主要吸收紅外線的能量,並再向內、向外放射出去。吸收了太陽能的氣體變得較熱較輕,因此往上空移動,而較重的冷空氣則降下來遞補熱空氣上移後的空位,因而形成了空氣對流(風)的現象。熱帶地區受到太陽直射,尤其在海面上方的蒸發作用旺盛,大量的水氣逸散到大氣中,形成低氣壓帶;而這些吸收了太陽輻射能的水氣,又再把能量帶回到大氣中,便成為颱風能量的基本來源。

臺灣位於熱帶太平洋西岸,鄰近的海域都符合熱帶氣旋生成的條件,再加上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形成後,通常都是往西北方向前進,所以經常會威脅到臺灣。颱風是由充滿水分的空氣組成,所以除了強風以外,也會帶來豪大雨。八七水災和八八水災前後相差五十年,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由颱風帶來的豪雨造成的。莫拉克颱風風力並不強,只是中度颱風;而引發八七水災的艾倫颱風,則根本沒有直接登陸臺灣,而是由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引發的熱帶低氣壓,就帶來了驚人的雨量。

不穩定的地質環境、颱風帶來的豪雨,讓臺灣很容易出現山崩土石流的災情。這些崩壞作用,使得臺灣的地形 地貌一直在改變,也是臺灣島正處於青年期的證據之一。隨著地貌的改變,植被也跟著改變,並一直上演著消長演替的戲碼;棲地植被的改變,也孕育出不同的動物相。或許就是因為這樣不穩定的地質環境,才讓臺灣有了高歧異度的生物相,更有一千兩百多種特有動物、三千多種特有植物。天災造成的損失讓人遺憾,但也帶來了重生的希望。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