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地質特輯 > 礦物 > 鋼鐵冶煉與生活
    
鋼鐵冶煉與生活
塊狀存在的氧化鐵礦
塊狀存在的氧化鐵礦


塊狀存在的氧化鐵礦

文˙圖╱董國安、黃瀚緯  

鋼鐵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密不可分,最早的煉鐵技術出現於西元前1400年的西臺王國。隨後於西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而臺灣北部的十三行文化已經被認為是臺灣進入鐵器時代的考古遺跡。鐵本身的熔點較銅高,因此所需要的技術門檻亦較高,這也是為何鐵器時代的發展總是接續在青銅器時代之後的原因。中鋼公司是臺灣本地最大的鋼鐵供應商之一,首先利用鐵礦與各類助熔劑燒結後,進入高爐冶煉,此步驟生產出的即為含碳量較高的生鐵。之後進入轉爐階段之前,會添加各類的脫碳劑,以降低鐵水中的雜質含量。轉爐階段會進行二次的脫碳反應,將鐵水中的含碳量進一步降低。此階段完成後,就可稱為鋼胚。鋼胚完成後,即可出貨給下游廠商進行延軋,加工製成日常所需的鋼鐵用材。目前,臺灣鋼鐵的生產已經是支撐臺灣經濟發展的主力之一,舉凡各項建築用鋼筋材料、大型家電製品、電子通訊器材等,無一能夠脫離鋼鐵應用的範疇。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對於鋼鐵也勢必更加的依賴。而隨著依賴加深,製造過程中,所有的原料與礦產消耗,甚至所產生的汙染也勢必更加的嚴重。站在環保前提掛帥的新世紀裡,如何在節約能源與提昇生活水準之中求得平衡,實在是個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熟慮的問題。

關鍵字:鐵、鋼、鋼鐵冶煉

(館訊第274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