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動物特輯 > 外來物種 > 海蟾蜍,不要也罷!
    
海蟾蜍,不要也罷!


耳後如銅板大的毒腺令海蟾蜍看起來很邪惡

文.圖/周文豪  

老同事退休後旅居澳洲,託人送來一個小禮物,是一個海蟾蜍皮包。那是從一隻去掉四肢的海蟾蜍(Bufo marina)剝下皮做成的皮包。  

從吻端沿著吻眼稜,繞過眼眶內側到耳後腺之間有一條硬稜,耳後有一個碩大如銅板的毒腺,正是海蟾蜍的特徵。澳洲人為了解決海蟾蜍的問題而生此策,是非難斷,但海蟾蜍對澳洲本土生物的衝擊是不爭的事實。

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包括美國德州南方、墨西哥、中美洲及巴西、秘魯等地。曾為控制甘蔗害蟲而引入安地列斯群島、夏威夷、斐濟、菲律賓、琉球群島、新幾內亞、澳洲及許多太平洋島嶼。如今,海蟾蜍成為有些地方無法去除的痛。海蟾蜍體型大、食量驚人、適應力強、族群擴展快速,用來控制蔗龜子或其他甲蟲,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不成功的例子;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反效果,因為牠們把稀有的甲蟲也一併吃光了。海蟾蜍的毒腺很大,毒性不小,有些野生動物不明究理,誤食海蟾蜍而亡,造成地方物種的浩劫。這就是外來種招來本土物種滅絕的惡因之一。

(簡訊第177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