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演化 > 大家與學說 > 達爾文的生命之樹
    
達爾文的生命之樹

文.圖/黃俊霖

達爾文於1837年7月開始秘密地於一系列的紅色筆記本(red notebook)中建構他物種演變(transmutation of species)的想法,於紅色筆記本B(1837年7月~1838年2月)第36頁,他畫出了一棵演化樹,以分枝系統表現出祖先至後裔的演變,可用以解釋物種間的關係。在物種原始第4章最後的段落,他生動地描述生命之樹(Tree of Life):「綠色冒芽的嫩枝可以表示現生的物種,那些過往的老枝可以表示其源遠流長且不復存在的祖先種。……從這棵樹開始成長,歷經許多巨幹和大枝條枯萎、斷落,這些枯落的大小不等的枝條,可以代表那些沒有現生後代、只留下化石的全目、全科及全屬物種。……這巨大的生命之樹已枯落的枝條堆疊於地層,並以生生不息迷人的分枝構成其樹冠。

但與他同一時期的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以不同的觀點呈現其演化樹,達爾文與海克爾的樹基本上的不同在於,代表現生物種的分枝構成樹冠,並強調斷枝(滅絕的物種),演化發生於全部的分枝上,而非只在主幹的頂端。人非演化的中心,而是與其他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樣,為其中的一小分枝而已。演化樹不是停滯在某一狀態,而是動態的過程,這演化樹隨著時間的推演,不斷地改變其樹冠的樣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對達爾文演化論的認知。

達爾文的演化論已提出150年,由他的概念啟發,加上演化生物學家不斷運用新的資訊及研究方法,一棵蓬勃的生命之樹正逐步被建構,且方興未艾,當我們愈有能力解讀這樹的細節,將會愈讚嘆生命的複雜及奧妙。

關鍵詞:達爾文、生命之樹、親源系譜、演化樹

(館訊第258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