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最新科普文摘 > 從史前墓葬看古代的疾病
    
從史前墓葬看古代的疾病
小來公園的俯身墓葬
小來公園的俯身墓葬

文.圖/屈慧麗

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生產使得人口密度增加、定居使得聚落規模變大,和飼養家畜的增加,人畜共存使得傳染病發生的頻率變多。史籍中傳染病流行的記載不絕于書,在古代「疫」通常指流行性傳染病。《史記》關於「民疫」、「大疫」、「天下疫」都有明確的時間與空間的記載,鑑古推今對於公共衛生史、古病理學史、疾病考古學都有研究的意義。然而針對史前流行病的判斷較為困難,以往學者只能從已發掘的考古遺址,特別針對出土遺跡和墓葬異常的現象判斷,例如同時間埋葬的數量是否急速增加,以及聚落為何突然廢棄等現象進一步解釋與推測原因。近年來科學技術如DNA檢驗的快速發展,讓科學家也可以從人類遺骸中獲取古代傳染病的病原體基因組,這提供新管道讓人們能從實證的角度探究古代傳染病的起源與傳播。

關鍵詞:傳染病、考古遺址、集體埋葬、疾病考古學

(館訊第392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