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最新科普文摘 > 優雅巨獸的族群回復之路-藍鯨
    
優雅巨獸的族群回復之路-藍鯨
經過兩天的努力,擱淺在台東海灘的藍鯨被運到台南
經過兩天的努力,擱淺在台東海灘的藍鯨被運到台南

文/姚秋如.圖/金磊、李欣穎、姚秋如

2020年台灣首次發現藍鯨擱淺紀錄,開啟眾人對藍鯨更多的興趣與關注。牠們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覓食時展現鬚鯨科(Balaenopteridae)物種特有的快捷泳速、得以高效率地進行鯨吞式濾食,而磷蝦類就是藍鯨的最主要食物。 林奈在1758年就已經描述且命名了藍鯨,其後在19-20世紀研究人員陸續發現牠們在不同洋區有型態與生態習性相異的亞種,直到目前共有4個藍鯨亞種被認定)。藍鯨的分佈範圍相當廣泛,除北極海、地中海、白令海與鄂霍次克海之外,幾乎全球所有主要洋區都有牠們的行蹤,但根據許多專家的研究,依目擊頻率與海洋環境特色可區分為藍鯨主要活動區和次要活動區。台灣周圍海域則被歸類於藍鯨在西太平洋主要活動區的範圍內,2020年的台東藍鯨擱淺正是另一個科學紀錄的佐證。19世紀高速捕鯨船與爆發力強的捕鯨砲進入捕鯨行業後,藍鯨便經歷人類大量捕捉,到 1960年代,藍鯨全球族群數量已經下降到少於1萬隻,經國際捕捉禁令後,藍鯨慢慢恢復族群量。然而全球環境變遷的暖化問題帶來海洋水文與生物資源的改變,導致藍鯨賴以維生的磷蝦數量跟著下降。當食物短缺時,復原中的藍鯨如何應對這樣的考驗呢?牠們面臨的難題,也正在考驗人類的智慧。

關鍵詞:藍鯨、擱淺、族群生態、保育、全球變遷

(館訊第388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