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略過巡覽連結科普學習資源 > 生物多樣性 > 海洋生態系 > 海底生物習性新發現
    
海底生物習性新發現
章魚會沿路找尋合適的材料,改裝成保護自己的外殼。
章魚會沿路找尋合適的材料,改裝成保護自己的外殼。

文╱劉藍玉˙圖╱Roberto Danovaro、Julian Finn、Clark Anderson、Albert Kok、Nick Hobgood

住在四週環海的臺灣島上,海洋對我們來說應該不陌生,可是當你站在岸邊望著藍色的海、白色的浪,除了享受海風以外,有沒有想過海洋生物在海面下過著怎樣獨特的生活?我們對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又瞭解多少呢?

最近很多與海洋生物習性相關的研究報告出爐,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一個更精彩的海洋世界。像是義大利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群小型鎧甲動物,能利用介於粒腺體和氫化酶體之間的胞器製造能量,就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多細胞生物如何在缺氧的深海中生存,也讓我們相信多細胞生物確實可以在無氧棲地中佔有一席之地。

船蛸科(Argonautidae)在分類上屬於頭足綱八腕目的生物,外型像是用保鮮膜包著的鸚鵡螺,因此又被稱為「紙鸚鵡螺」。不過船蛸科跟鸚鵡螺的棲地很不一樣,後者棲息於海底,而前者則在遠洋的開闊海域中活動。雖然亞里斯多德在西元前300年就已經觀察到這種「殼薄如紙」的船蛸,但是他一直不懂這麼薄的殼有什麼用,之後的研究雖然陸續發現船蛸的外殼開口處有氣囊,但卻拿不定主意,這樣的氣囊對牠們的生存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一直到最近,船蛸利用氣囊產生的浮力,讓牠們能在遠洋開闊的海域中載浮載沈的技巧,才被澳洲的研究團隊觀察出端倪。

科學家自20世紀初期,就對頭足類到底有沒有聽覺爭論不休,這個爭論最後終於被臺灣中研院臨海研究站的嚴宏洋博士解開了。嚴博士的團隊研究發現章魚的聽力介於400至1000赫茲之間,烏賊的聽力則介於400至1500赫茲之間,而且牠們的最佳聽力都在600赫茲左右。頭足類在聽力上的差異,其實還可以反應出牠們不同的棲地條件。章魚屬於底棲生物,住在海底的大石頭、大型珊瑚礁岩之間,而1000赫茲以上的聲波無法穿透大於1.5公尺的物體,所以棲息在大岩石之間的章魚,根本不需要1000赫茲以上的聽力。而烏賊一般在比較開闊的水域活動,周圍幾乎沒有什麼障蔽,聲波的傳遞也不會受到阻擋,因此烏賊可以接收到頻率範圍較大的聲波。

雖然環境中的大岩石使得章魚的聽力發展受阻,但是澳洲研究團隊最近卻發現牠們不僅會被動的利用環境中現有的屏障,還會主動加工沈到海底的椰子殼,打造成實用的保護工具。這個發現同時也是軟體動物會使用工具的第一個例證。科學家的研究讓海底世界變得多采多姿,也讓我們發現海洋其實是個「有聲有色」的生態系,離我們不再遙遠,也不再陌生。

關鍵字:鎧甲動物、氫化酶體、船蛸科、頭足類、聽力、章魚

(館訊第272期)........................................詳全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 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4-23226940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